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

Center for DPRK and ROK Studies of Yanbian University

中心资讯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
2021年11月07日 20:05

       

2021115日至6日,由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办、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吉林延边州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朝鲜半岛的历史与文化”,其中主要议题分为五项,分别是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东亚视域下的朝鲜半岛对外关系、中朝(韩)古代移民研究、朝核问题以及讨论第十一届理事会换届事项。出席线上会议的人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浙江、江苏、陕西、安徽、四川、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16个省和直辖市以及朝鲜、日本等学者和硕博士生,总计参与人员逾百名,提交了近90论文篇。由于疫情原因年会改为线上形式,并分为五个线上会议会场,分别是主会场古代史组,以及近现代史组、政治经济文化组、硕博论坛一组与硕博论坛二组。

116日的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孙泓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健研究员和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院院长朴灿奎致欢迎词。随后是全体会员展开工作会议,会议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孙泓副研究员主持,会上完成了学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以及全体会员投票选举第十一届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理事的工作。学术年会主题发言阶段有四位学者进行了发表,延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洪培就《叙述与记忆:朝鲜半岛文人的徐福东来记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花子就《法藏〈天下诸国图〉与奎章阁〈舆地图〉比较研究》、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郑继永就《大变局下中国朝鲜半岛外交的转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成有就《东亚变局之下中国朝韩史研究》的题目分别发表了见解。

接下来,学者与学生们分为古代史、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硕博论坛一组、硕博论坛二组这五个小组,分别进行了线上学术讨论。

古代史组提交论文15篇,讨论的主题是“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和中朝(韩)古代移民研究”,组长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拜根兴,并由孙泓、刘永连、方民镐进行主持。15篇论文分别是苗威的《文化共同体视域下的中韩正史解读》、冯立君的《金富轼的历史世界——文本与生命交错的三重维度》、赵智滨的《公元4-7世纪高句丽与新罗关系略论》、刘均国的《耽罗初次“献方物”百济的原因考略》、拜根兴的《新见唐与新罗往来两件石刻史料的解读与探索》、孙炜冉的《8世纪朝鲜半岛系渡来人在日本的氏姓变革》、李锐锐的《淄青镇在唐罗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寇博文的《仿象中华:高丽中期开京政治空间及其演变》、李祥的《高丽时代的灾异及其应对研究》、姚诗聪的《李齐贤蜀道之行的文学意义》、刘阳的《朝鲜王朝茂山镇建置考》、孙希国的《〈使朝鲜录〉作者龚用卿生平考》、邢欣欣的《朝鲜明移民后裔宣居怡及其在壬辰倭乱时期的御倭贡献》、朱玫的《朝鲜王朝后期“职役”性质再探——以17世纪丹城县户籍大帐为线索》和张晓波的《18世纪中期中国与朝鲜王朝士人关于科举的认识与比较——以〈乾凈衕笔谈〉为例》。

近现代史组提交论文17篇,讨论的主题为“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东亚视域下的朝鲜半岛对外关系、中朝(韩)古代移民研究、朝核问题”等。组长为北京大学韩半岛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周,并由祝曙光、王明星、金光熙主持。17篇论文分别是付博的《幻想·冲击·龟裂:野谈中的朝鲜王朝后期社会图景》、王臻的《摇摆明清其间:朝鲜将领林庆业与明清之际的中朝关系》、王元周的《清代朝鲜朝贡使行中的下隶辈》、金爱华的《琉球事件与清朝对朝政策的转变》、喻显龙的《易放难收:对晚清派兵驻朝与撤军问题的考察(1882-1885)》、潘晓伟的《“防俄”到“联俄”——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对朝政策变化的轨迹》、张宝云的《19世纪80年代中日韩关系探析——以《汉城旬报》为中心》、郑立菲的《十九世纪中后期朝鲜开化士人对华称谓的嬗变》、杜品的《梁启超关于朝鲜亡国问题的认知逻辑》、苑海龙的《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在吉林活动论述——兼谈安昌浩吉林演讲的重大意义》、许寿童的《吉林“延边惨案”研究与纪念问题——兼与济南惨案的比较》、赵崧杰的《林春秋回忆录中所见的朝鲜革命另一面》、石建国的《李承晚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初期外交活动述论》、金成镐的《东北抗联朝鲜民族归国群体主导创建新朝鲜》、王鹏飞的《朝鲜战争与日本海上军力的重建》、刘畅的《建交前的学术交流与中韩关系发展——对韩国外交史料馆解密档案的分析》、杨雨蕾的《明清朝鲜文人的浙江潮认知》。

政治经济文化组提交论文19篇,讨论的主题为“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东亚视域下的朝鲜半岛对外关系”等,组长为辽东学院朝鲜半岛研究所所长满海峰,并由郭锐、张东明、方秀玉主持。19篇论文分别是石源华的《百年大变局与中国的朝鲜半岛战略》、李冰的《中韩关系经历三十年发展仍将行稳致远》、詹德斌的《新加坡与朝鲜关系的现状与前瞻》、李金辉的《朝鲜内外政策走向》、马晶的《拜登政府朝鲜半岛政策走向及中国的应对》、康喜顺的《美朝步入战略相持期危机管控成为我半岛工作重点方向》、满海峰的《推进中韩政策层级对接协力方案分析》、李家成的《美韩防卫费分担谈判:从特朗普时期的争吵到拜登时期的共鸣》、金香丹的《后疫情时代中韩经济合作的挑战与前景——兼论两国相互依赖关系》、权哲男的《朝鲜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展望》、张博远的《协同化运动后朝鲜农业管理体系改革研究》、金熙杰的《新时期中朝农业合作发展研究》、玄春姬的《新冠疫情防治中韩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作用分析》、李红军的《阳明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思想内容》、金东珠的《全州金氏明川派宗璿源——根据我家的族谱整理》和《从我家的族谱看朝鲜(韩国)历史》、刘雄峰的《西来与东进: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印度僧人指空的宗教行迹为中心》、王建宏的《〈东亚日报〉呈现的中国共产党形象(1920-1940)》、陈海波的《从北岳山上的汉字牌匾看中韩传统文化交融》、金成姬的《朝鲜革命歌剧〈血海〉的音乐创作特征研究》。

硕博论坛共收录论文30篇,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组长为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璐,组内论文15篇,分别是陈瑾瑜的《韩国百济出土铭文陶器小考》、金渼珍的《古代朝鲜文人画小考》、张耀元的《浅析五至七世纪百济、新罗书法流变及特点》、聂宁桂的《唐朝遣新罗使臣选派考论》、文星辉的《新罗神德王的继位及对外政策考》、吴小龙的《新罗高僧慧昭入唐求法行迹考述》、马业杰的《高丽王朝时期自然灾害的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探析》、王叶书的《丽末鲜初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之分化及其社会影响》、刘洋的《近世朝鲜的道教文化与“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丁玉娇的《〈大典会通〉中赈恤相关政策的初步梳理》、金芳卉的《试论朝鲜王朝的经筵政治——以“士祸”与“党争”为中心》、侯冠宇的《互动与博弈:李氏朝鲜初期货币制度的变迁、运行与崩溃》、姚兰的《礼制与王权:基于朝鲜朝光海君时期请封“恭圣王后”事件的考察》、刘旭康的《一词多义:明清朝鲜史料中的“南蛮”意象》,并为三部分由郭海燕、魏志江、孙卫国进行点评指导。二组组长为延边大学博士生沈昊,组内论文15篇,分别是李兆曦的《壬辰倭乱与朝鲜王朝对阳明学的再认识》、刘耀东的《论壬辰战争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徐成的《麻贵与壬辰战争诸问题重审》、魏子健的《万历朝鲜之役中御倭经略地位与事权的变化》、杜帅荞的《清代康雍乾时期医籍传入朝鲜问题探析》、张曦月的《晚清对朝政策之转变与马建忠东行》、刘萍萍的《抗战时期〈西京日报〉对韩国独立运动报道研究》、宋伟志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中的朝鲜起源问题》、杨永竞的《中国学界关于韩国独立运动的研究述评(2016-2019)》、王思晨的《独岛领有权问题的历史渊源与展望》、谢定元的《“先军事后财经”:中国对朝铁路援助探析(19501955)》、张培的《从解密档案看卢泰愚时期韩国与台湾关系》、魏益帆的《2011年以来韩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及成因分析》、鲍玉波的《后记忆时代:重拾集体记忆的价值》、沈昊的《近现代韩国的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探究》,并由刘宝全、张礼恒、张慧智进行点评指导。

本次会议论文收集时间长达数月,提交的论文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论文的学术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会议讨论气氛活跃,学者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了学术经验和观点。随着研究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吸纳了国内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参会人员除了在学界有影响的中老年学者以外,还有一些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参加,增加了研究会的活力,补充了新鲜血液。

年会各小组总结报告会由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姜秀玉主持,由陕西师范大学拜根兴教授、北京大学王元周教授、辽东学院朝鲜半岛研究所所长满海峰以及延边大学博士生杨璐和沈昊分别汇报了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随后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社会科学院孙泓副研究员主持,研究会会长朴灿奎教授做了对年会及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性发言,并提出了明年的工作设想。